校友心声|华外与我共成长

     英语(国际贸易)专业2009届校友。在北京先后任职于国内上市公司,从事销售管理岗位,2015-2016获得英国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学位。2016年回北京从事金融行业,负责银行间同业交易。

     

    2017年3月11号中午,带着兴奋乘车赶往西五环华北宾馆,见我的秦校长。

    离开华外8年之久,我在车上开启了回忆的闸门,想想我的青葱岁月,我那时候的人生理想。这所有的回忆里都绕不开一个人,就是我们华外的创办者,校长-秦和博士。
      2005年我和所有的学子一样,带着兴奋和期许,开始了我们象牙塔里的生活。而我和她们有所不同。我作为本地生源,在没有入学前就对这所学府了解颇深,了解这位女神级的领导者。一位在中国民办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。
      我们这些毕业生,应该感谢她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的环境,或许没有华外,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像现在这样。
      我所了解的校史中,三次更名,三次搬迁,从1995年的一所专科学校,到2002年第一届本科生,200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。
      这一切的成功源于一位远见卓识的校长。然而,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位已经收获鲜花和掌声的教育者,2006年把学校捐给社会,力求实现公益性办学的理念,那一年我大一,我还不能完全领会这其中的道义,我依稀的记得,校长说,美国的最高学府都是私人办学,靠知名校友的回馈,我们要做百年名校,要靠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所有校友的反哺回馈。直到后来步入社会,我才慢慢地体会到这些话的深意。

    2009年,刚刚毕业的我怀揣理想来到北京打拼,并一直以各种的形式与学校保持联系,招聘学弟学妹、北京校友聚会、回学校打印成绩单等。这个时候我好像对秦校长的关注减少了。直到2014年,我发起了北京校友与校长见面的活动。
      那个时候就是单纯的想见见校长,表达一个华外人对母校的一种思念,对校长的一种情结。
       那次,我小规模的组织了十几位在京校友,从2000级商务英语的高职毕业生到2006级工商管理的理科学士毕业生,我们在北京齐聚国际饭店,都有一个想法,就是想和校长见见面,聊聊天。
      我记得当时一位2000级学姐刚看到校长时,就一下子紧紧地抱住了她,学姐说那时自己的内心满是幸福和自豪。
      与我们女同学聊天时,校长说:“在校对你们管得严格,现在到社会了,要使劲漂亮,努力变漂亮。”
      这让我禁不住认真端详起面前的校长,这就是我们最尊敬的校长,一位气质优雅,谈吐不凡的知识女性,全国政协委员。她是我们的偶像,我们的亲人。短短的相见,还不时有记者慕名来采访拍照。在严肃紧张的酒店大堂里,我们与校长热切交流着成长的感悟。匆匆相见后,我们又回到各自的岗位,我也拿到了去英国就读管理学硕士的入学通知。远赴他国,重新开始我的学习生活。
      初到英国,我重新定义了“大学”,我们有丰富的个人时间去学习,自己寻找资源,开动思维。图书馆的网上查阅资源,学校室内外体育设施建设。那个时候我就想把我看到的,感受到的,第一时间传递给母校,希望母校建设得更好,让学弟学妹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。
      2015年9月,在20周年校庆之际,在英国开学的前三天,我兑现了当初对校长的承诺,回母校看看。走进校园,驻足在曾经有我身影的地方,感慨良多。

    2016年完成学业后,我走访英国乃至欧洲的学府,参观了牛津和剑桥这种600多年的世界名校。最后飞往美洲,参观了哈弗、耶鲁 和 MIT三座美国学府。亲自去看看校长口中的百年私立名校。在哈弗的校园里,我看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第一批留美学生赠送给哈弗的题字碑,历史见证了一代代名校毕业生。或许我们的华外在百年之后,也将以世界名校的角色屹立在北方的大地上。
      带着这些思绪,我回到北京,如愿进入金融行业,开始我全新的征程。这个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心里回荡:我想见见我的校长。

    今年2月我向学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,在各方老师的鼎力帮助下,最终确定两会期间与校长见面,而我在参与校友举办活动时,右脚不慎骨折。有那么一刻,我迟疑了。但是对校长的承诺,我一定要做到。于是,3月13日,我与三位优秀校友如约而至,与想念的校长见面了。
      校长在两会期间的日程特别紧张,然而见面时,我们没有看到校长脸上的疲惫。她那种饱满的状态、儒雅的举止、满满的正能量,一直是我向往的。作为一位女性领导者,她在社会上所取得的一切成绩,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。这个是我读脸谱网 COO 桑德伯格的 《向前一步》时领会到的。我相信我的校长也是这样的女性。
      虽然这一次,我们仅仅有20分钟的会见时间,但是校长和蔼、温柔、风趣、幽默,让我们倍感亲切。
      我们从校长口中得知了学校的发展建设情况,听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消息。校长说,凡事不做则已,要做就做到最好,要严谨务实、精益求精、注重细节。
      作为中国知名的民办大学的毕业生,我们要继承华外的大学文化和精神,发扬华外学子的优秀品质,力争做社会上的佼佼者。
      思绪很多,感受很多,希望母校的明天更美好!